扩大消费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中心工作。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以消费提振畅通经济循环,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物流的发展新趋势,也要服务于消费,从消费升级中找机遇,求发展。
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释放多样化、差异化消费潜力,加快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发展,物流的发展要融入其中,推动商品和服务高效流动,"畅通经济循环"。
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结合,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而物流的发展,将推进大消费的形成。比如,随着物流体系完善,商品流通网络得以下沉,农村市场商品供给能力得到提升,消费潜能进一步释放。
再比如,跨境物流业务的增长推动了消费结构升级,使消费者能更便捷地购买到进口产品,满足了其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冷链物流,促进了向生鲜农产品绿色消费转型;而快递经济助力消费,持续丰富服务场景、稳定城市末端网络运行,一个新的综合型经济形态即“快递经济”正在形成。
2、全国统一开放大市场,
两会要求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全国统一大市场为物流的快速发展准备了条件,而物流的高质量发展也将促进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统一开放的物流市场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是第一步,2025年,交通运输部将继续落实《关于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的意见》,打破区域和行业壁垒,促进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协同融合,促进完善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效率。
其实,物流成本的降低有助于打破地区间的市场壁垒,推动商品和服务在更大范围内流通。在物流发展中,要处理好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与促进区域发展两大因素的关系,二者并不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的。
两会要求,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同时,又要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升级,物流的发展,要充分考虑这两大趋势,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物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辐射、带动,先行的作用,可推进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而统一大市场中,物流可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统一大市场,需要区域联动,而区域联动的基础是物流,区域联动发展,将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2025年将扎实推进重大交通工程建设,包括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出疆入藏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等,这些工程不仅将提升区域联通效率,还将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的形成。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开展“十五五”规划编制之年,两会在国家层面,以纲要文件形式,确立物流行业战略地位,为物流企业营造了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发展环境,两会的建言献策,政府报告,为物流领域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思路。
三、融合迈入新阶段
物流是畅通国民经济的重要环节,连接着生产和消费,天然具有与产业融合的基因,实现与产业的融合,只是其本质属性的体现。
“十四五”规划,突出构建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农业深度融合,提升物流服务能力,但正如有的代表指出的那样,物流服务制造业供应链能力有待增强,融合有待深入,物流产业要将迈入新阶段,需要全面加强与产业的融合,让物流与产业“骨肉相连”。
两会提出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而物流是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制造业的融合中起关键作用,加快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物流。优化物流资源配置,通过加强物流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跨境贸易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物流服务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适配性。
物流的高效运营促进了实物流、资金流、商流和信息流的深度融合与联动发展,充分发挥了实体经济“筋络”的作用,已成为连接产业间、区域间的重要桥梁,是地方软硬实力的重要体现,对产业布局优化和生产效率提升产生了深远影响,更发挥‘引力场’作用,提升实体经济运行效率和竞争力,对优化产业结构和畅通经济运行意义重大。
我国物流服务制造业供应链能力不足,背后是供需适配机制与系统化解决方案缺失。应充分利用数智化技术全面链接和优化社会生产、流通、消费、服务等各个环节,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物流方案更好结合起来。
通过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强仓网布局、加大科技创新以及推进减碳降碳等措施,推动物流体系降本提质增效,生产到物流等各个环节实现优化升级。像菜鸟与比亚迪合作,利用大数据实现供应链“零库存”精细化运营,降低全链条系统性成本。
物流与工业互联网融合,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供应链全链条数据贯通,优化生产、库存和配送管理,提升供应链可视化与协同效率,促进上下游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和精准匹配,从而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降低全链条系统性成本。
以新质生产力发展脉络,完善物流发展方式,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
从物流本身来说,多式联运也是融合,就是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增强提升物流供应链韧性;推动海铁联运、公铁联运等多种联运模式的发展,通过无缝衔接不同运输方式,实现物流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利用。
按两会部署,推动多式联运经营主体加强数据交换共享,稳步推进交通物流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大力推动铁水联运、公铁联运和空铁联,重点突破了“一单制”“一箱制”,推行全过程的“电子运单”,集装箱铁水联运量保持年增速在15%以上
多式联运方式创新,江苏等地通过实施海运提单CCA、多式联运“一单制”“车船直取”零等待等运输组织新模式,提高了海铁联运的效率,还有“卡车航班”作为陆空联运的一种方式,在江苏苏州等地通过打造航空异地货站,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整体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