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从原始到智慧的升级之路

2018-01-30 16:01 | 作者:施云

  需求和供应是供应链的两端,这两端有各自不同的追求。需求端不断地追求个性化,供应端不断地追求低成本,企业的盈利点就出现在两者的动态平衡点上。从宏观角度上来说,企业的纵向战略决定了平衡点出现的范围,而从微观角度来说,企业的横向S&OP平台决定了平衡点的具体位置。

  “整合供应链”解决了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协同协作问题,但是如何才能突破企业的四壁围墙,在供应链的上下游之间形成有效的协同,这就需要将企业的供应链再升级一个层次,进入到"协同级供应链管理形态"。

  四、协同供应链

  你得拥有领袖魅力

  “协同级供应链管理形态”简称“协同供应链”。

  从整合供应链的职能协作、部门沟通发展到协同供应链,最显著的变化是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也建立起了有效的协同机制,能够让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在供应链上顺畅地流动起来。

  需要强调的是:从整合级到协同级,其决定性因素不是技术,也不是流程,而是领导力!

  原因很简单,企业内部的流程整合可以依靠权力权威,依靠上级对下级的指令和命令,虽然也需要领导力,但即使领导力不足,只要方向正确,强行推动也可为之。但是,当企业面对上下游其它合作伙伴时,仅仅依靠权力权威,是无法形成有效的协同机制的。这个时候,位于企业管理顶层的CEO或董事长的领导力,就成为了决定供应链升级成败与否的关键。

  优秀的供应链企业,背后往往都有一位甚至数位领袖级的企业家。亨利·福特(福特汽车)、大野耐一和丰田章男(丰田汽车)、阿曼西奥·奥特加(ZARA)、麦克·戴尔(戴尔)、杰夫·贝索斯(亚马逊)、柳传志(联想)、任正非(华为)……

  在供应链的升级过程中,谁主导了连接的构建,谁就拥有最大的话语权。因此,阿里巴巴将其"智慧物流论坛"的主题也定位在了"连接"这个关键词上,2016年是"重新连接",而2017年则是"连接升级"。

  连接的构建,需要做三件事情,即供应链领导力的三大目标。

  第一、指明方向:为供应链制定愿景和战略;

  第二、协调统一:促使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伙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第三、获得承诺:激励供应链合作伙伴为实现愿景和战略而持续努力。

  说起来轻松,但是做起来难!"构建连接"是供应链升级过程中最难的一关!因为连接的基础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市场环境的波动、政府政策的调整、客户需求的升级、上下游伙伴实力的变换,而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因此这种连接是动态的、难以把握的、高度需要领导力的。毫无疑问,连接一定是大势所趋!而主导连接的权力,是兵家必争之地!

  五、智慧供应链

  眼脑身配合

  当今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物联网、VR/AR、区块链等新技术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茫茫然不知所措。假如没有一双慧眼,没有一颗清醒的大脑,没有一个灵活的身体,即便投入再多的资金,开发或购买再先进的技术,也同样无济于事,对于建立真正的智慧供应链毫无价值可言。

  只有当技术的应用围绕了三大目标展开,才能真正驱动协同供应链升级为智慧供应链。这三大目标便是:Visibility 可视化(眼)、Sensibility可感知(脑)、Adaptability可调节(身)。在《供应链架构师》一书中,笔者将其称之为VSA原则。

  智慧供应链的三大目标

  可视化Visibility(眼):供应链管理中有个概念叫做端到端(End to End),上端延伸到原材料的采购,一级、二级、三级、N级供应商,直至大地母亲,下端延伸到一级、二级、三级、N级分销商,直至最终用户。对于这个长长链条上的企业,存在着所谓的“神龙效应”:犹如一条神龙穿梭在云中,要不就是神龙见头不见尾,要不就是见尾不见头,根本看不清全貌,即:可视化程度不高。如果连供应链的全貌都看不清楚,智慧更是遥不可及。因此,智慧供应链首先要做到可视。可视化不仅仅指的是实物流的可视,还要包括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可视,并且对三流的互动匹配关系要可视。

  不要小看了这个可视化。毫不夸张地说,即便是当今世界500强顶尖企业,也无法做到100%的可视化。这里面有人的问题、流程的问题以及IT系统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人(People)、流程(Process)和系统(Tool),我们把他们称之为供应链管理的PPT。在可视化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如何把PPT进行合理区隔,以便于后续问题的跟踪和改善。

  可感知Sensibility(脑):“可感知”指的是,我们是否有能力快速扑捉到供应链体系中出现的问题,并为下一步行动发出信号和预警。“可感知”不同于“可视化”,但却建立在“可视化”的基础之上。“可视化”好比是我们在商场里安装的摄像头,它的覆盖面有多宽,清晰度有多高,表示了我们的可视化程度有多高,但是仅仅有全面覆盖的摄像头,却不能保证商场不丢东西,还需要“可感知”。“可感知”则好比在摄像头上增加了动态图像扑捉系统,能够对可疑事件进行分析,并及时对风险进行预警和报告。

  在供应链架构中,“可感知”意味着一系列由事件激发的管理流程,即当A事件发生时,触发了B动作,以及后续一系列相应的动作。例如,全球某处供应源产地发生了地震,触发了供应链的应急响应机制,供应链危机处理团队会迅速在企业内部发布供应链危机预警。

  因此,可感知的前提是,我们需要有一套健全的考核和监控指标体系。这就好比我们在供应链上构建了一套神经网络,让供应链具备了感知能力。

  可调节Adaptability(身):智慧供应链不仅仅要做到可视、可感知,还得要可调节。简单而言,就是看见了(可视),也感受到了(可感知),但是假如没有办法做出及时的反应和调整(可调节),前面的可视、可感知就失去了意义。

  可调节也被称之为供应链的柔性Flexibility。好的供应链架构设计应遵循结构化或模块化的设计原则,体系内部逻辑清晰,具备可拓展性。当客户的需求、市场条件等发生变化时,供应链体系能够快速进行响应和调整。

  例如,前述地震发生被感知后,应急响应小组会通知相关部门组成专案组,小组成员将按照相关应急流程进行处理,例如启用备用供应商,或者使用备用原材料,甚至迅速组织团队在市场上购买并囤积现货原材料等。

  缺乏可调节能力(柔性)的供应链在此时会面临巨大的危机,即便知道了危机所在,但却没有能力做任何调整,或者调整的难度巨大、成本太高,企业在危机面前只能被动挨打,无能为力。

  新技术与智慧供应链

施云

施云

作者,讲师

文章:15 篇 阅读:789,466 次

施云,畅销书《供应链架构师——从战略到运营》作者,高级经济师、工程师,厦门大学MBA,CPSM美国供应管理专业人士认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专家委员,厦门大学—中国供应链管理研究中心核心专家,厦门大学管理学院EDP卓越供应链总裁班讲师,厦门大学MBA供应链管理俱乐部会长,上海交通大学“互联网+物流”EMBA总裁班讲师,上海大学需求链研究院资深专家,世界500强亚太区部门负责人、全球流程负责人,是多家供应链相关杂志的特约撰稿人,多个产业研究院的顾问以及企业的内训讲师。

小编推荐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