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电商的高退货率,不是双11才有,只是双11让退货产生的问题突现出来而已,平台推出“七天无理由退货”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消费者,也有利于商家增加销售额,然而在落地之后的长时间的实践中,出现了不应有的退货潮,甚至是恶意退货,使商家受损,物流承压,平台无奈,如何规范退货,使其走上各方都赢的发展道路呢?
一、诚信为根本
有一个数据,是各大电商平台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那就是高退货率。近几年,电商退货率极速猛增,从2021年到2024年,仅品牌店铺的退货率就从24%涨35%,一般商品的退货率更是一度高达50%。
本来成熟、便捷的退货机制是推动电商市场的因素之一,然而,退货率的快速升高,已成突出问题,造成不少网店网红倒在双11前,更有被逼到生死线边缘的大量商家。当然,商家日子不好过,不全是退货的问题,但持续攀升的退货率,往往会成为压死商家的最后一根稻草。
服饰类产品退货率相对较高,平均达40%以上,女装是退货的重灾区,女装直播的退货率更是高达80%。退货率迅速攀升,不得不说是商家们的致命伤,有消息称,2024年以来,已有不下40家知名女装网店宣布闭店。
自媒体报道,一个年销2000万店铺双十一前黯然关店,当时,已负债近200万,电商江湖风云变幻,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平台促销活动和广告费用层出不穷,都是它举步维艰原因,但退货率的疯狂上扬,成了压倒它的关键因素。
高企的退货率,构成商家的致命伤,如今大量的清仓关店行为,折射出行业整体上的多重困境。说实话,退货率的走高,在商家与消费者两方面都有诚信缺失的问题,有时是客观所迫,有时是主观为之。
退货率的不断攀升,与部分商家的不诚信脱不了干系,也就是说与商品本身的问题有关。早在2015年的时候,退货是因为假货,据说,当时淘宝的假货率达到了63%,今天平台上假货不多了,但量质量问题、图片与描述不符、承诺过度等问题却是存在的。
商家想获得流量,就要把图片做得很精美,有女装商家坦承,图片里,衣服的颜色、模特的身形都是可以PS处理的,抖音的滤镜问题更夸张,加上直播间美颜、虚化,一件普普通通的衣服也被展示得光彩照人,这几乎成为一种风气,如此以来,消费者收到货后心理落差太大,与实物“判若两物”,所以会选择退货。
还有一些直播间的主播们为了自己的业绩,夸大产品功能,过度承诺,售卖往往夸张变形,消费者很容易被蒙蔽,冲动消费,肯定会造成大量退货,所以说,直播的退货更严重,令商家生畏,甚至飙到了80%。
就是买家秀和卖家秀,有时与收到的货物差距太大。一些不诚信的商家也可能利用这个机会设置陷阱,损害消费者权益,不久前,央视便曝光了“买家秀”的骗局,揭露了一些无良商家的套路。
当然,还有部分商家在活动期间为冲销量、冲爆款而刷单,获得流量和虚假订单,也是退货率升高的原因。
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有诚信问题需要规范。随着电商平台退换货政策的宽松,退货的门槛大大降低,特别是运费险的普及,使得消费者在购买时更加冲动,退货时更加随意。
有些消费者是不得不退货,比如尺码不对、发货发错、价差问题等,不同材质的衣服弹性大小不同,就导致尺码推荐非常难标准,很多顾客网购衣服时,只参考自己平时的码数,比如按照胸围、腰围买,就很难买到合身的。
有些消费者的确是“有理由”退货,比如质量问题、虚假宣传,最典型的还有,被完美的精修图和直播滤镜“骗”了,接受不了买家秀和卖家秀的差距;当然也有部分退货,是自己的原因:受折扣吸引冲动消费,之后后悔了而退货,或是凑单购物,收到后再把不需要的商品退掉,这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电商和直播平台,最到位的一条服务,莫过于“7天无理由退货”了,设立这一政策初衷,本是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却被部分人钻了空子。部分消费者有贪小便宜的心理,也有从众心理,一旦看到有人成功利用政策漏洞进行退款,并没有受到惩戒,便会心安理得地跟风效仿,久而久之,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平台管理机制不健全容易给不法之人提供可乘之机,当“仅退款”政策推行时,很快就出现了部分消费者的恶意退款行为,滋生了大量的薅羊毛党。运费险推出,改善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成为电商平台和商家吸引消费者的卖点,却也是产生羊毛党的土壤,甚至出现了靠退换货赚取运费差价的“职业能手”。
方法是与快递驿站勾结,购买商品后故意退货,赚取运费险差价。一个寄件成本仅2-3元,而运费险赔付最少8-10元,若一天操作10多单,收益相当可观,并且网络上还有这种“教材”售卖。
这种专门利用运费险漏洞牟利的群体,已经发展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据说,一个以“全民仅退款”为卖点的电商平台“京淘淘”,在半年多时间里,被羊毛党套路,损失高达1.8亿元。
一些商家表示,由于“仅退款”政策的实施,他们在发货过程中遭遇了恶意退款的情况,导致损失惨重,有时,发出去的产品是正品,退回来的却是假货……个别消费者故意把东西搞坏,要求只退款不退货,甚至要挟商家,要赠品、要红包。
更深的思考是,退货率持续走高,表面上看是平台在抢业务、部分消费者在“薅羊毛”,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数字技术、数字伦理法规和网络素养等发展不同步导致的。
对于不诚信的行为,如何防止?从平台角度来说,要有一个强大的数据库、形成相匹配的管理体系来评估、控制风险。有人推荐通过诚信信用管理机制去评估消费者退货的权限,以数据库为基础评估消费者的退款权限和退款次数,用信用分数来判定消费者的诚信行为,不失为解决之道。
二、理解很重要
双十一落幕,退货潮如期而至。毫无疑问,退货越来越方便,本是个多赢的局面:商家提高销售额,平台取得业绩,消费者得到合适的物品,对社会来说,物尽其用,减少了浪费,但由于各方的相互理解出现偏差,未形成和谐的氛围,成为电商平台的突出问题。
高退货率背后的电商之困,折射出依靠平台为支撑的数字经济模式的困境。从理论角度说,就是当大家发现了数字经济的玩法规则,各方的求利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有力约束,数字经济便出现了失序问题。
对商家而言,高企的退货率不仅会直接催生高昂的物流成本,还会导致商家二次销售成本大幅上升,并出现巨大的残次品损耗,统计退货数据、整理退货原因,都费工费时,更为重要的是,退款率越高,店铺在平台上排名越靠后,对商家的声誉也有极大的影响。
在跨境电商市场中,由于货物不允许二次销售,且海关也不允许已经脱离监管的退货二次进入保税区,因此无论退货商品是否完好,都需要被进入特定仓库进行废弃处理,当然,跨境电商市场的退货率也许是物流的不便,相对较低。
单价低的商品退货,商家都直接送给消费者了,因为来回的运费甚至比货还贵,不能又赔货又赔运费。电商平台的退货问题,在消费端是权益的保障,在商家端是不得不承担的成本。不排除有的商家是为了拿融资做数据、烧GMV,不计成本找大主播带货,同时承受着更高的退货率。
在消费需求减弱的大背景下,现在到了各方需要思考如何解决居高不下的退货率问题的时候。平台不但要教育市场,也有教育消费者与商家的责任,适当的时候可以惩戒。
不可否认,阿里、京东等传统电商平台被拼多多的赶超势头所逼迫,主动向买家侧靠拢,甚至祭出了“仅退款”大杀器,有记录说,从那时起,不少淘宝卖家的退货率越来越高,动辄翻倍。
平台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利益,推出了“七天无理由退货”政策,很多平台都要求商家提供这个服务,而商家为了提高转化,也会赠送运费险。从电商宏观发展来看,行业越来越卷,平台与商家基于消费者的服务只会增加不会减少,这也间接培养了消费者更强势的购物心态。
作为消费者,我们需要感谢平台对我们的惠顾,给老百姓一个更实惠的购物天堂,理解平台退货政策体现了电商平台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更需要理解商家的不易,无理由退货会为商家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因此,要良心消费,购买决策的谨慎,而不要随意。
直播形式具有互动性和娱乐性,容易受到主播的话语和氛围的影响,导致冲动购买,这点要注意。消费者要考虑商家经营的不易,不要冲动消费,平台,特别是直播,也不要鼓动消费者冲动消费。
衣服需要试穿,有些消费者借助便捷的退货,将线上购衣,当成了线上试衣间,本来只买一件,却订购多件,最后不合适的一次性退掉,反正也不用自己承担运费,这是不妥,方便了自己,却坑苦了商家。专家指出,“7天无理由退货”情境下无故退还已使用商品,属于自私行为。
有些消费者的确是被“7天无理由退货”、和退货运费险“惯坏”了,一件衣服穿了四个月还来退货,但商家面对再极端的退货申请都得同意,否则等待他的可能是差评、投诉甚至是闭店。
按“7天无理由退货”的设计,消费者收到货后,只要不满意很容易就退了,这似乎是平台赋予消费者的权利,然而在行使权利的时候,是不是还有一个道德规范需要考虑,有些事情,从规则上没问题,从公德角度却是欠缺。退货理由应正当,不能强词夺理,更不得千奇百怪,
毫无疑问,退货政策是有风险和成本,特别是宽松的退货政策,成本更高,要考虑由谁负担,能否负担得起。消费者是否应站在商家的角度想一想,其实也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长久的高退货率,不让商家有利,这种模式就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最后受损失的还是消费者。
商家也可以主动出击,把退货变成复购;了解退款的原因,能解决的,就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消费者解决,最大程度地消掉他们退货的想法,也可以通过经济手段鼓励消费者保留商品。对于那些下单频率高、购买的产品价值也高、仅对所购商品略有不满的消费者,适当给予一些福利或折扣,是可以降低退货率。
据说,“仅退款”政策并非国内电商首创,国外的仓储式超市已经实行了类似的政策,然而其实行的是会员制,消费者需要支付一定的会员费用才能享受优惠和服务,能够通过会员费用来支撑其慷慨的退货政策,并保证自身的盈利。
国内电商平台的退货制度模仿于国外会员制退货政策时,但是没有建立完善的会员管理体系,无法支撑起如此慷慨的退货政策,照搬是不行的,目前的实际情况是,退货率居高不下,平台需要承担的隐性成本非常高。
电商平台应该更重视商家,还是更讨好消费者?已成为近段时间行业热议的话题,其实这不用讨论,平台管理政策的制定需平衡商家的权益与消费者的权益。
平台的业绩来源于消费者,也来源于开店的商家,因此,平台不仅面向消费者,也面向开店的商家,一个好的平台能够平衡好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权益,如果一味倒向消费者一边,或者倒向商家一边,都会出现问题。
然而今天的事实是,哪怕是一两个月前的订单,只要消费者申请退货,平台可能都会支持,不管商品有无质量问题。
面对不当退货的攀升,一向倾向于消费者的中国消费者协会也呼吁,平台要不断优化“七天无理由退货”、“仅退款”等规则,进一步明晰售后服务的适用范围,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优化退换货识别流程,增加相关责任判定方面的人力、物力投入,可见退货问题的严重性。
平台已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针对退货成本,各大网购平台也在采取措施,降低商家顾虑,推出了针对商家的减负、补贴政策,但效果并不明显。
例如,9月淘宝上线“退货宝”,联合物流公司、保险公司降低商家退货成本,降幅达10%-30%,然而退货宝解决的是退货费用的减少,并没有改变退货率高的问题,是治标不治本。
于是,淘天试图把退货权还给商家,该平台全面上线了新版体验分体系,其中,针对4.8分及以上的高体验分商家,平台可提供取消或减少主动介入退款的权益,赋予商家更多自行处理的权利,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仅退货'或'七天无理由退换货'等政策的漏洞。当退货退款玩法不再一刀切,商家的体验也会加速回归良性状态。
还有,各大电商平台也开始重新审视并调整其退货退款玩法,以应对“羊毛党”的突袭。总之,免费的东西,人们往往不珍惜。当消费者收到产品,发现自己出了运费,而且退货还要再花运费时,只要不是实在无法使用,消费者一般是不会退的。
从根本上降低退货率需要创造诚实信用、公平公正的互联网市场环境。平台作为规则的制定者,重要的是要把握好这个“度”,作为商家,他们能做的唯有不断精进自身的产品,提升服务,增强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三、多赢才长久
“退货”本是电商购物的一项消费者保障措施,但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外部因素正在推高电商行业的退货率。为什么退货率变得越来越高?有消费者购物习惯的变化、物流门槛的降低,以及电商决策模式的迭代等原因。
电商基础设施的充分完善,不断降低消费者网购戒备心理,退换货越来越方便,用户退货所付出的时间与金钱成本都已经足够低,这是电商进入深度发展后,平台不断完善消费者服务与保障的体现。
不能片面地说是平台的退换货规则导致了行业退货率的升高,于商家而言,开通运费险是提升店铺成交量的一种手段,尤其像服装等品类,运费险与销量直接挂钩。
“我们是有运费险的,您可以放心买回去试一试”诸如此类的话术,已经是网店商家的标准营销推广语,以运费险为前提鼓励消费者买回去“试一试”,这本是双赢的局面。
然而现在的情况是,买买买、退退退,形成了恶性循环,恶意退货,对电商行业造成极大的困扰。在高退货率背景下,巨大的交易额的背后,真实的消费需求到底有多少?双11的繁荣中,商家的盈利却很艰难,甚至是亏损。
商家认为,因为质量、尺码等确切问题导致的退货,可以在自身产品上下功夫,提升质量、精确尺码以降低退货,但大部分的七天无理由退货,是商家不能左右的。
别小看退货,数值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量变引起质变,足以影响到整条电商产业链的正常运作,平台电商、物流公司、保险商、消费者等的利益,均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恶意退换货乱象频发不仅打击入驻平台商家的积极性,也影响平台的长远发展,从长远角度说,对消费者也是不利的。
很多时候,商家不是不想提供好的服务,而是成本不允许,大促中的种种情形,更会放大这一矛盾,卖家的利益受到了伤害,买家的时间受到了伤害。有商家坦言,他们看不到希望的是,退货率没有下降的可能,退货率超过了店家的承受度,就会影响正常经营。
当退货率超过商家的承受范围,最终会破坏行业的服务水平,并侵犯消费者的利益。过高的退货率,使商家为了控制成本,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可能会降低产品质量,从而进一步影响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二是加价盈利,二者对消费者都是不利的。
面对恶意退货,其实商家也要敢为,比如强调有专门的法务部门,处理恶意退款不退货的情况,有些人会知难而退,消费者的权益应当得到保障,商家也有权利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
六年前,阿里首次不在财报中披露GMV数据,去年开始也不再公布双11的具体GMV,不再单单关注量的增长是阿里等电商平台步入成熟阶段的标志之一。于平台而言,过高的退货率会给外界呈现出一种平台产品质量不过关、服务差的刻板印象,用户对平台产生不信任感,进而导致用户与商家的流失。
高退货率除了影响平台整体口碑,也关系到平台的收入问题,一般商家在退换货方面的成本增加了,用于广告投放、平台活动等方面的预算就会更加保守。
从源头上说,双11竞争激烈,所销售的商品价格要求普遍偏低,这就迫使电商不得不压低价格,过低的价格会导致部分产品质量变差,从而带来高退货率,如此又将加大电商经营者的成本,形成恶性循环。
为了避免出现恶性循环,平台对高退货率现象不能无视,甚至默许,如此,就更进一步导致退货率不断上扬。而且,交易规则是平台制定的,直接受损是商家的利润和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但最终反噬的也是平台的良性生态。
退货潮,带来了物流订单的爆涨,从微观角度看,物流企业是受益者,然而从宏观角度讲,退货形成的物流,是对物流资源的浪费,也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是经济的无价值运行。
顺丰吃到了逆向物流的红利,直接一点说,就是退货红利。三通一达也是,申通快递总裁王文彬曾公开表示,国内几大电商平台逆向退货,已成为各大快递企业争抢的关键业务资源。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退换货一路高涨,逆向物流在加速崛起,直接护送丰巢冲刺IPO,极兔在上半年实现扭亏为盈。
逆向物流市场还催生了细分领域专业逆向物流公司,如中通云仓联合多家国内服装物流品牌建立了“中通瑞象”逆向物流品牌。退货量的无限制增长,包装、快递、保险赔付需求也在大幅度同步增加,无形中增加社会成本,造成经济的浪费,也与我国降低物流社会成本的要求不符。
如此一来游戏不会太久。多角度探讨如何优化服务流程,降低退货率,用规则和制度来保证交易公平,使整个购物环境和电商生态良性循环起来。
每个平台、每个行业的退货规则不一样,平台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也要保护商家的利益;每个商家要把退货的规则研究清楚,利用好每个工具,要把退货售后问题当作店铺经营的重心来看待,七天无理由不是无条件。
平台倾向消费者,退货高涨,商家叫苦,没有赢家,实则是电商行业进入存量增长阶段的一个缩影。行业基于GMV、AAC等量的增长已经告一段落,转而围绕存量做文章,以激发用户的潜在购物欲望,因此在这一大趋势下,平台与商家驱动的冲动消费现象会越来越普遍。
未来,要实现消费者、商家和平台等多方共赢,需要的是从商业模式向生态模式的深刻转型。
结语:对电商行业来说,迅猛的退货潮滋生了许多问题,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整个行业并没有想象中悲观,市场的那把看不见的手会调整这些问题的,只不过,各方的主动调整,使电商行业生态健康发展来的更快一点,付出的代价更小一点而已。
新时代鞋服物流与供应链面临的变革和挑战03月07日 20:38
点赞:这个双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机构及政策分布概览12月04日 14:10
盘点:2017中国零售业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国零售电商十大热点事件点评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