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从三个企业的过往,看中国芯片的突围之路

来源:物流产品网 | 2023-09-13 11:45 | 作者:科技物语

 11.jpg

        芯片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中美之间的科技博弈中,芯片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华为Mate60热销,标志着华为隐忍3年之后,终于扬眉吐气,重返5G,也标志着中国半导体产业打破了西方世界对5G芯片的垄断权。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主要由半导体支撑产业、制造产业和应用产业组成,中国芯片的突围,一路坎坷,可歌可泣,众多高新企业都为此做出了贡献,但也有少数企业因为经营思路的问题,错失了芯片的黄金发展期。在此,我们选择三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联想、华为,中芯,以阐释我国芯片突围的艰难历程和壮阔场景,也许失之偏颇,但总有些道理,错漏难免,望不吝指正。

      一、联想失误2022年9月,芯片市场迎来一则重磅消息——联想造芯了,联想旗下的半导体有限公司所研发的5nm芯片已经成功流片,将进入功能性测试阶段。CEO杨元庆表示,2022年在全球范围内招募1.2万名科技研发人员,组建自己的芯片团队,这也许是联想抛前几十年的“贸工技”路线转型“技工贸”路线的重要一步。

22.jpg

  联想终于踏出了“造芯”路上第一步,但今天的实力能否胜任呢?今年一季度,联想实现营收169.56亿美元,不过净利润只有5.16亿美元,而且,联想“造芯”需要对自我进行一次彻底革新,克服既成的路径依赖。说起联想造芯,就必然要说起联想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倪柳之争。1994年,当时的联想公司两大核心人物柳传志和倪光南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倪光南决心为联想创造新的技术制高点,选中的方向就是芯片,然而,这个方案遭到了柳传志反对。其之争的实质是“技工贸”与“贸工技”之争,中科院旗下的联想,其初心是科研转化为生产力,科研当然是龙头,倪光南的“技工贸”,显然对中科院的初心秉承得更直接,不打折扣。倪光南,这位老院士,曾经的联想董事,总工,当年是放弃了高薪留任加拿大工作的机会回国的,有着浓重的科研报国情怀,并且倪光南受命到联想就是搞科研,而且“联想”这一名称,就是使用了倪光南的科研成果。然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柳传志的以贸易为主路线,确实来钱快,盈利多,一时成一些人眼中的英雄。其实,在倪柳之争之前,柳传志倪光南是有一段蜜月期的。入联想之初,柳传志告诉倪光南:我保证把你的一切研究成果都变成产品,这也是倪光南一直的梦想。随后,倪光南研究出自有主板的联想286式计算机,在1989年汉诺威博览会上大放异彩。虽然在科研道路上频频取得进展,但倪光南仍然感到焦虑,常常为核心技术彻夜难眠,最后,他把眼光放在了芯片设计上,其实是一条比较快的、能够追赶发达国家的路径。本以为,这将是联想又一个“拳头级”的产品,却没想到,这一次,他却因为芯片,被迫离开联想。联想诞生之初,“技术”是根植于公司基因的,也有成为后来“苹果”的潜力,然而,随着倪光南的离开,联想在历经“自主研发”的辉煌之后彻底转向了“贸工技”路线,于是若干年后,技术成为联想核心能力中最薄弱和滞后的一环,难怪今天有网友说,联想的电脑,只剩下一个外壳是自己的。

640 (3).jpg

  柳传志的贸工技路线,在美国对中国的极限打压下神话破灭,打破了国人心中“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幻想,进一步坚定了中国各行业自主掌握尖端科技的决心和步伐。倪柳之争中柳传志的胜出,让联想错过了PC互联网;今天,联想在移动互联网上,依然是角色尴尬。由于多年的“贸工技”路线,联想在核心技术上分别依赖英特尔的硬件、微软的软件,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这就导致极低的利润率,从而研发投入不足,形成恶性循环。后来,柳传志也对当年的争论做过多次解释:以前没能够投芯片,是因为民企的底蕴不够丰富”,“投了芯片以后,若干年以后才能明显见到回报,而且也可能投错”,其说法也许有点道理。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政府主导投巨资设立了“908”及“909”工程,首钢集团、华虹集团先后与日本NEC合资,分别成立了首钢NEC、华虹NEC。然而,一个最终在2000年由NEC获得控股权,沦为后者的一个海外代工基地,一个回归了钢铁主业。在巨头集中、格局固化的芯片市场中,中国初创企业想要“突围”是十分艰难,不管是过去,还是今天。但这不能作为联想失误的理由。钱学森先生晚年曾经总结:“60年代我们全力投入两弹一星,我们得到很多;70年代我们没有搞半导体,我们为此失去很多。”而联想,当时中科院旗下的高科技企业,理应是芯片突围的主力军。在那场关于“技工贸”与“贸工技”的争论中,倪光南败了,四年之后,倪光南彻底离开了联想,随着他的离开,联想错失了芯片发展的黄金时期。试想,如果联想在上世纪90年代入局芯片,今天会是什么样子;如果当年联想,抓住了历史机遇,在芯片这一领域取得突破,将一举确立在全球电脑产业中的地位,早就像英特尔一样,做出了自己的核心处理器,今天中国的国产芯片之路,或许不会走得这么艰难。可以毫不夸张地这样说,倪光南输给柳传志的20年,也是中国芯片工业输给国外的二十年,失去的已不可挽回,惟有后来者汲取教训:眼光,决定命运;选择,决定着胜输;切不可把眼前的苟且,当作自己要到达的远方。回头看,倪柳之争似乎没有人是赢家,倪光南未实现他的科技报国之心,而柳传志也因此成为国内网友口诛必伐的对象;而联想,也因此逐渐没落,曾经的科技标杆企业曾被踢出恒生指数,就在去年,在联想败走科创板时,就被外界归因为“科创属性不强”,这也许是联想并不在美国的“实体清单”中的原因吧!联想沦落到今天的境地,让人叹息,二十多年前的柳倪之争,已成过往,但当年逼迫倪光南退出联想的,则不是某几个人,而是当时的一股势力:中科院旗帜鲜明表态支持柳传志,舆论也是一边倒,柳传志被封为中国企业家教父。

640 (4).jpg

  当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封锁制裁大棒落下之时,人们才知道,倪光南认为科技企业技术需要摆在第一位是不容置疑的,如果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企业做得再大,也不可能做强。联想,曾经风光过:在香港上市,收购IBM的PC业务,收购摩托罗拉的手机业务,但都是用以赚国人的快钱,让拥有核心技术的外国企业吃肉,其实质也就是人们所说买办, 有人说,联想的危机不是过去,而是将来。人们常常会做假设,如果柳倪之争,倪光南胜了,联想会怎样?也许成长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旗帜,与华为成为中国双雄,甚至比华为更有实力,因为,1992年,华为的收入不足联想十分之一。往事如烟,然而关于联想集团、关于国产芯片、关于倪光南,常常被人们提起,很多人评价他是唐·吉诃德 ,其实,他才是中国芯片的前驱,把握未来的英雄,只是惜败某些人,某些事,才让美国肆意对我国进行芯片围堵;很多人嘲笑他屡屡被骗,其实他并非看不清拙劣的骗局,只是他为中国芯片的拳拳之心,使他不肯放过那怕一顶点机会,为了芯片这个梦想他被一个又一个人利用。

640 (6).jpg

  倪光南院士,今年83岁,依然在讲技术、科研、产业化,为芯片奔走,他无非是希望,中国芯片再追赶一步,再努力一步,可喜的是,中国众多高科技企业,或民营、或国企,都在为芯片突围出力、流汗,成绩也斐然,老院士应该满意了吧。历史不能改写,人生不能重来,联想当年的失误,对于国家,对于联想,都是巨大的损失。

       二、华为坚守

       近年,芯片一直是中国进口金额中最大的商品,全球每产出3个芯片,就有1个芯片用于中国产业。2019年,中国芯片进口额3040亿美元,超过原油、铁矿砂、粮食总和3016亿美元。

640 (31).jpg

  美国不惜动用各种手段,试图切断中国芯片产业的供应链,阻碍中国芯片技术的进步,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中国多数企业并没有屈服于美国的压力,而是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创新的能力,以实现芯片领域的突围,华为就是其中的代表。近日上市,搭载着华为自主研发的麒麟芯片的手机Mate60,采用了中芯国际最先进的7纳米芯片技术,引发海内外强烈关注。美专业机构TechInsights对华为Mate 60 Pro手机进行了拆机检测,结果显示,该机所使用的新型麒麟9000s芯片,来自中国芯片制造商。彭博社称,这表明中国政府在构建本土芯片生态系统上正在取得进展,有美国媒体惊呼:美国的制裁未能阻止中国关键技术的进步。自2019年5月以来,美国政府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禁止美国企业向华为出售芯片和相关技术,给华为的芯片供应造成了巨大的困难,但华为可以自己设计芯片,只要有代工厂就行。华为的芯片设计之路,肇始于20年前,2002年,海思第1块COT芯片开发成功,10年后,搭载海思手机处理器芯片的华为手机发布,又过了2年,华为麒麟系列芯片诞生,到2020年时,麒麟9000 5G芯片,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手机芯片。华为旗下的海思半导体是全球第四大移动处理器设计公司,其麒麟系列芯片在性能、功耗、安全等方面都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被誉为“中国芯片之光”,然而只有设计不行,还需要制造,美国的进一步打压,导致境外有能力的代工厂不敢为麒麟代工,使华为自己设计的麒麟芯片无法进行大规模的量产,对华为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威胁。更可恶的是,美国不断升级对华为的制裁措施,包括限制华为使用美国技术和软件,威胁和施压其他国家不使用华为的5G设备等,几乎是用整个国家乃至西方的力量对一个中国民营企业进行极限施压。

640 (16).jpg

  面对美国的打压,华为并没有放弃,而是加快了自主研发的步伐,力争在芯片领域实现自给自足,华为与中国最大的芯片代工厂中芯国际达成协议,由中芯国际为华为生产14纳米和28纳米的芯片,这也是中芯国际的成熟制程。更进一步,通过自主研发和合作伙伴的支持,突破了7纳米芯片难关,打造出了世界级的麒麟系列芯片,展现了中国在芯片领域的突围能力和创新精神。华为Mate60的悄然上市,标志着华为5G芯片三大重大突破:一是实现供应链国内供给,华为Mate60 Pro是目前国产化率最高的手机,供应链企业中至少有46家来自中国,超过了90%;二是实现了5G自给功能,先进制程达到了7nm;三是实现了卫星通话功能,摆脱了以往卫星电话硕大的体积和巨大的天线。反映了中国在5G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以及中国在信息产业和数字经济上的发展潜力。华为5G-7纳米制程芯片成功的意义深远,它提升了中国在芯片技术上的自主可控能力,实现了从设计到制造的全流程自主可控,激发了中国其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芯片技术上的创新活力和动力。除了中芯国际,华为还与中国其他的芯片设计制造公司如紫光展锐、长江存储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成立私募基金哈勃,用于投资国内的半导体产业链。其实,华为不仅是在单一的芯片技术上突围,而是全面突围,包括操作系统、芯片设计软件以及根技术,都在实现独立自主,华为GaussD数据库,已打破了美企甲骨文、微软的技术垄断。尤其在“根技术”,华为增加了研发投入。根技术,就是能衍生出并支撑着一个或多个技术簇的技术,可持续为整个技术树提供滋养,华为这一研发是对美国打压的未雨绸缪。这不,8月18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 EDA 软件工具等四项技术实施出口管制,对中国大陆限制出口3nm及以上的芯片专用设计工具EDA。

640 (8).jpg

  如果把芯片制造的流程比作炼丹,那么光刻机就是炼丹炉,而 EDA 软件就相当于炼丹的单方,离开了 EDA 软件,芯片便无法设计,可贵的是华为已经与国内EDA厂商携手解决了14纳米及以上的EDA工具,国内部分EDA企业在特定领域已经能够实现全流程模拟电路设计,华大九天能做到了 4nm、5nm 左右。美国从芯片设计源头上封锁我国的半导体产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不是美国的封锁,我们可能在芯片设计领域还意识不到自己有多薄弱,同时大家也不会注意到国产EDA软件发展现状之类的问题。国产EDA厂商正抓住这股东风,通过合作、并购等方式,大力发展、完善EDA软件的开发应用流程,正建立一个完整的EDA流畅生态链。华为之所以能成为民族品牌,国家脊梁,与在美国的打压下坚守不屈有关,华为新手机的面市,标志着美国禁止中国高科技研发,逼迫中国让步低头的方案已经彻底失败。没有研发,就没有未来,2022年,华为的研发经费是238亿美元,华为不仅是一家的伟大的公司,更是中国的脊梁。未来的几年里,中国芯片的成果将一次又一次地证明,那些极限的制裁只会加速中国的技术创新。《华盛顿邮报》称,华为开售Mate60系列手机,此时雷蒙多正在中国访问。“这一时机似乎是蔑视的表现。应验了美国芯片制造商的警告,即制裁不会阻止中国,而是会刺激中国加倍努力,打造美国技术的替代品。华为Mate60 Pro发布已不仅仅是一部手机的成功,它的实质意义早已超出了手机的范畴,将会引发一系列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科技的连锁反应,宣告美国科技垄断的终结。华为的抗争,离不开我国各行各业的支持,普罗大众的拥护,当然,其中出力最大的当数中芯国际。网传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将集中采购上百万台Mate60,还有一些博主分析认为,华为Mate60今年能卖出2000万台,供应商订单配额已经到了1500万到1700万台。

640 (7).png

  未来,美国围堵的步伐不会放慢,还可能加快,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近日就声称:美国应该继续实施“小院高墙”的技术限制措施,无论结果如何,限制措施都会继续推行下去。而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将如暴风雨中的海燕,飞得更高。华为的7制程的5G芯片推出,离不开上游企业的鼎力支持,华为是一家通信厂、一家手机厂、一家芯片设计厂,但不是一家芯片生产厂,芯片制造,还是靠国内龙头企业是中芯国际。

        三、中芯突围

        在国产芯片的突围大潮之中,其实是泥沙俱下的,许多企业因实力不济,经营不得法而被大潮淘汰,也有个别企业一开始就是骗局,只不过借芯片之名,行圈钱之实,武汉弘芯就是其中的代表,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前10 大烂尾事件之一。武汉弘芯成立伊始,由于包装得法,宣传有道,大量芯片行业顶尖人才慕名而来,甚至引入了前台积电的顶梁柱蒋尚义,然而对于根本就不打算造芯片的弘芯来说,光刻机都可用来换贷款,骗够钱后一走了之,剩下一地鸡毛。然而,真正的芯片企业,在这一浪潮中如大浪淘沙出的金子,闪闪发光,其中位于龙头地位的是中芯国际。

中芯国际1.png

  说起中芯国际,就不得不说在中芯国际发展史上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三位代表人物:张汝京、梁孟松、江上舟。从事芯片的核心环节——制造,是一个重资产、长回报周期、需要大量尖端人才的领域,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是美籍华人,在中芯国际创业之初的几年中,以张汝京为首的许多海归人士,不计较工资的高低,手中股票能不能升值,怀揣着理想,站在祖国的土地上开拓半导体事业,因为这一群体的奋斗,中芯国际以前十年的巨额亏损,换回了后十年的大幅盈利。由于台积电和中芯国际有关商业机密的纠纷,张汝京只能黯然离开,而他离开之时,正是中芯国际首次实现了盈利之日。张汝京的核心诉求是将中芯国际打造成在全球半导体代工领域拥有话语权的企业,它的这一理想与国家的诉求不谋而合,——国的资核心诉求是通过中芯国际尽快将国内的半导体产业培育起来。于是在2009年,张汝京不得不离开中芯国际之时,突破重重阻力,拒绝了台积电和美国公司的收购,毅然将国企大唐电信引入,使其占中芯国际16.6%股份,成为最大股东。从此,中芯国际完成了身份转变,走上新轨道,担当起中国芯片兴衰的重任。而江上舟,是上海的国资委官员,在张汝京创立中芯国际之初,给予了重大支持:2001年中芯首次得到上海政府的支持、完成工厂建设,自开始建厂到竣工仅用了13个月的时间,速度极快。更为重要的是,张汝京离开后,中芯国际经历了复杂暧昧的内部纷争,江上舟成为平衡各方势力的重要人物。

640 (12).jpg

  江上舟力主引入中国国家主权基金性质的中投集团,使其占股11.6%,为第二大股东,让中芯国际的国企成色更加炫目。曾供职于台积电和三星、排名前十的行业顶尖人才梁孟松,不惜抛起海外高薪,于2017年加入中芯国际,作为联合CEO,带领团队,用一年多时间,成功攻克14nm制程,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给中芯国际带来了久违的高光,并迎来华为海思的麒麟芯片大量代工订单。梁孟松是一个国际化的职业经理人,在关键时刻接手中芯国际,足以说明他具备为国争光的远大抱负。华为与中芯,一个设计者,一个制造者,中国芯片突围的双雄,在突围的道路上携手并进。承担中国芯片突围历史使命的中芯国际,其二十多年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中经历了几次命运的关键转折,但中芯国际从诞生之初,就把如何打破技术封锁,完成国产芯片的突围,当成其重要使命。近些年,尽管外界阻力重重,中芯国际依然没有放弃对先进制程的努力。在芯片企业中,一种是靠成熟制程而存活,一种是靠先进制程而发展,前者稳妥,后者面临风险,先进制程的探索需要研发尖端节点技术,需要花费数十亿美元的成本。业内通常以28纳米为分水岭,将芯片制造工艺分为先进制程和成熟制程,先进制程主要用于高性能、低功耗的产品,成熟制程则用于制造中小容量芯片。近年来,之所以有很多半导体企业放弃先进制程,专营成熟制造,就在于研发难,费用高。2018年开始,联电、格罗方德等芯片企业相继宣布退出更高制程的探索,国内华虹半导体,则是成熟制程里重要角色,只有中芯国际是全球第二梯队中唯一一家在追赶先进制程的公司,代表着中国大陆对芯片制造先进制程的追逐。

中芯2.png

  其实,我国每年超过3000亿美元的进口半导体产品中,大部分都是14nm及以上的成熟工艺芯片,这些芯片广泛利用于家电、物联、汽车、基站上,海思是利用中芯国际14纳米工艺的客户之一。也就是说,中芯国际完全可以靠它的成熟制程以完成国产替代之路而生存和发展,不必要花大力气攻克先进制程。但中芯国际有为国争光的雄心,就目前来说,中芯国际来很大一部分的销售额来自于成熟技术工艺的贡献,在全球缺芯的浪潮下,中芯国际通过主攻成熟制程实现了业绩的高速增长,2021年第四季度,净利润破百亿,这为中芯国际用来研发先进制程准备了充分的财力基础。如上所述,中芯国际是中国大陆芯片先进制程的唯一开拓者,已量产14nm麒麟710A处理器;华为Mate60上市,标志7nm制造实现了突破。中芯国际是研发密集型的市场化企业主体,7nm先进工艺的量产,表示着公司技术能力达到全球第二,足以支撑国产手机。在芯片行业,14nm和7nm,是公认的两道坎。前者可应用于工业端,也就是B端,但也可应用于手机等C端产品;后者对应的则是对芯片要求更高的C端,对于芯片厂商和下游厂商而言,C端都是必争之地。每一代芯片的进度,不只是支撑更多应用和软件性能,甚至决定下游企业手机产品更新换代的进度。

华虹.jpg

  经过二十年的坎坷风雨历程,中芯国际迎来新的阶段,随着中芯国际登陆科创板,国家队的加入,政策的支持,中芯国际步入快车道。在特殊的时点、特殊的国际环境、卡脖子带来的特殊挑战,也都让更多的产业使命压在中芯国际的身上。国产芯片突围,中芯国际无疑是那匹黑马,是中国芯片的标杆企业,是唯一能够承接先进制程工艺需求的国内工厂,对于国内亟待突破的芯片行业,它被寄予厚望。芯片产业壁垒高,是典型的资本-技术双密集型产业,中芯国际财报显示,每年用几乎两倍的净利润投入研发,过去3年的研发费用率是:17%、19%、22%,已高于对手台积电的8%、8%、9%。与此同时,近三年来,中芯国际获得的政府背景的基金的支持也不断增加。2020年6月,从美国退市的中芯国际迅速“过会”,登陆被定位为服务创新企业的科创板。同样,今年8月,紧随其后,中国大陆第二大晶圆代工厂华虹半导体登陆科创板,当天收盘市值达到910亿元。2020年12月18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中芯国际列入“实体清单”之时,不少人就开始担心中芯国际或将面临到客户订单转移、先进制程只能研发无法量产等问题,的确,美国的出口禁令迫使中芯国际部分海外大厂转移订单,但中国企业出于产业链安全的目标更加倚重中芯国际。另一方面,列入“实体清单”,意味着中芯国际生产10nm以下芯片所需要的原料和设备无法获得美国批准出口,面临供应链危机,面对挑战,中芯国际及时进行战略调整,借助国内半导体上游企业的助力,有力化解了美国“实体清单”所制造的发展障碍。

荷兰设备.jpg

  我国上游设备与原料各高新企业早就接起了保障中国芯片供应链的重任,研发设备,试制耗材,虽然与国外还有差距,但已给于了中芯国际等芯片企业以大力支持,这是中芯国际通过建立去国产化产线来避开“实体清单”的制约的底气。长期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半导体国产化。从2000年代的科研立项,到2014年国家开始以产业基金的形式,撬动设备材料、制造到封测的各个环节,美国的“芯片禁令”,客观上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国内市场资源。光刻机是制造芯片的关键设备之一,它可以将电路图案刻印到硅晶圆上,形成微观结构,由于光刻机对于芯片制造至关重要,美国政府将其作为对中国进行科技封锁的重要手段之一。2023年1月底,美国更是联合日本和荷兰达成协议,在“国家安全”的名义下限制向中国出口先进光刻机等产品,以为控制了设备就控制了整个产业链的咽喉。据媒体报道,中国已经向荷兰阿斯麦订购了一台EUV光刻机,但由于美国的干预,这台价值1.2亿美元的设备一直被搁置在荷兰的工厂里,无法运往中国。光刻机的核心技术是光源,DUV光刻机的光源是深紫外光源,而EUV光刻机的光源是极紫外光源。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半导体设备,我国已有多家上市公司突破该技术,2023年初中国就已经成功商业化生产出了DUV光刻机,根据目前的种种消息,明年就能生产出EUV光刻机,上海微电子是其中的佼佼者。7纳米是5G芯片的工艺门槛,却已经是DUV光刻机的工艺极限。如果要进一步量产5纳米芯片,就必须上EUV光刻机。而光刻机,就要靠上海微电子等企业的努力,争取明年实现EUV光刻机量产。一台先进的光刻机,背后的零部件往往是由好几个国家共同发力才得以诞生,然而,我国作为制造大国,有提供完整备件的现实基础。2019年,ASML总裁说:“就算给你们全套图纸,中国也造不出一台光刻机。随着我国光刻机制造的飞速进步,2023年中,ASML总裁说:“中国自己研发光刻机,是在破坏全球产业链。DUV光刻机——集合了全西方发达国家之力打造的工业皇冠上的终极大明珠,仅仅只能阻挡中国4年时间。当然,西方的打压不仅是光刻机,其它设备也受到打压,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中国在去年11月进口芯片制造设备23亿美元,同比下降40%,成为2020年5月以来的新低,而且美国还在不断地出台新的限制措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古语形容了一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而在科技领域,每一个企业也有着同样的责任感,于是中芯国际等芯片制造国产化生产线的后面,是中国群体高科企业在为其提供支持。当下,从国内半导体产业结构来看,各领域分布广泛且逐渐完整,已经具有上中下游合作的基础条件,不仅是技术本身难题的解决上,还有产业链的配套方面的基础。今年上半年国产晶圆切割机、离子注入机等芯片制造设备相继实现国产化的突破。以化学机械抛光设备为例,2017年美国应用材料、日本荏原占据了98.1%的国内市场,而今中电科电子装备集团制造的8英寸抛光设备已经夺回了70%的国内市场。更为重要的中国芯片还在走别一条道路,长期来看,芯片研发变轨是必然的选择。硅基芯片离“天花板”越来越近,选择新材料研发未来芯片将率先开展“终局竞争”,寻求硅以外的替换材料成为行业的一大方向,而碳纳米管则被看作一个有希望的替代品,90nm的碳基芯片能达到28nm的硅基芯片水平,能够绕开精密仪器的限制。

640 (10).jpg

  2020年10月,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推出了国产9英寸石墨烯单晶晶元。几乎同时,北大研发团队计划在2-3年内完成90nm碳基CMOS工艺研发,真正跨越从理论到量产的鸿沟,这可能是中国芯片产业弯道超车的希望所在。芯片是一个产业链,从上到下依次是芯片设计,芯片光刻生产,芯片封装测试,芯片集成产品,在全链路,都有中国企业在努力。中国芯片的突围之路不再孤单,在各方合力之下,中国芯片崛起未来可期。这将是21世纪的科技大战中,一个关于坚韧、创新和逆袭的故事。结语:高端科技的全球化趋势,可能是个伪命题,事实上,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始终伴随着美国等发达国家技术封锁。对芯片的打压,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如日前落地的“芯片法案”,更是美国围堵中国半导体向上升级的“护栏之举”。数字化进程的加速则导致了芯片需求的持续增长,到2030年全球芯片市场预计将超过1万亿美元,芯片半导体在国际竞争的背景下越来越具有战略性质。我国的目标是在2025年之前实现芯片国产化替代70%,这样就可以确保我国的经济安全。得芯片者得天下,全球芯片半导体产业必然会迎来一个结构性的调整,在我国各高科新企业的努力下,中国芯片取得了实质性的飞跃。不仅是中芯国际,还有龙芯中科等一批企业,也展现了令人敬佩的勇气和智慧。

640_wx_fmt=pn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png

  但可以肯定,中国芯片的突围之路远没有结束,尽管美国仍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优势,但中国人在打压之下奋起直追的劲头,以及支撑这股信念的强大道义感,却是美国比不过的。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