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识别标签:新技术带来新商机

来源:经济参考报 | 2006-06-14 09:47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射频识别技术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市场。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司副司长戴国强表示,世界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发展迅速,但尚未成熟,中国应抓住这一时机,集中开展射频识别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形成,使中国在该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下井的煤矿矿工只要随身带上一枚小小的标签,我们就可以知道他所在的位置,一旦发生不测,救援人员很快就能施以援手。

    同样,给货物配上标签,消费者就能知道这一产品的来源地及真伪;经营者通过读取标签信息,能知道其库存量及销售状况等。

    这种神奇的"电子标签"的学名叫射频识别标签。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司副司长戴国强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普通的条形码一类产品只有一个标准号,而射频识别技术使每一个产品都有一个单独的识别号,产品在生产、运输、销售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处状态,都可以通过这个小小的标签了解得一清二楚。

    射频识别技术涉及信息、制造、材料等诸多高技术领域,涵盖无线通信、芯片设计与制造、天线设计与制造、标签封装、系统集成、信息安全等技术,它的发展将给相关产业带来巨大商机。根据预测,射频识别标签技术将在未来五年内逐渐开始大规模应用,到2008年射频识别标签仅在全球供应链领域的市场需求将达到40亿美元。

    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利用无线射频通信方式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标签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寿命长、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可支持快速读写、非可视识别、移动识别、多目标识别、定位及长期跟踪管理。

    射频识别技术最早的应用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飞机的敌我目标识别,但由于技术和成本原因,一直没有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网络通信、信息安全等技术的发展,射频识别技术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这一技术由于具有高速移动物体识别、多目标识别和非接触识别等特点,日益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应用空间,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信息技术之一。

    正因为如此,科技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等15个部委共同编写并发布了《中国射频识别技术政策白皮书》,该白皮书被称为我国射频识别技术与产业未来几年发展的系统性指导文件。

    参与白皮书编写的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射频识别技术与互联网、通讯等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跟踪与信息共享;应用于物流、制造、公共信息服务等行业,可大幅提高管理与运作效率,降低成本。

    戴国强告诉记者,"射频技术成熟之后,企业将对自己生产的每件产品处于何地、是否售出等信息了如指掌;人们到超市购物,也不必长时间排队交钱,只需推着购物车从特定出口通过即可。"

    我国已经将射频识别技术应用于铁路车号识别、身份证和票证管理、动物标识、特种设备与危险品管理、公共交通以及生产过程管理等多个领域。近年来,射频识别技术已经在社会众多领域开始应用,对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强公共安全以及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些国家和国际跨国公司都在加速推动射频识别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进程。在过去十年间,共产生数千项关于射频识别技术的专利,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专家分析,就发展趋势而言,在未来的几年中,射频识别技术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电子标签、读写器、系统集成软件、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化等方面都将取得新的进展。随着关键技术的不断进步,射频识别产品的种类将越来越丰富,应用和衍生的增值服务也将越来越广泛。

    射频识别芯片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是芯片功耗更低,作用距离更远,读写速度与可靠性更高,成本不断降低。芯片技术将与应用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紧密结合。

    射频识别标签封装技术将和印刷、造纸、包装等技术结合,导电油墨印制的低成本标签天线、低成本封装技术将促进射频识别标签的大规模生产,并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决定产业发展速度的关键因素之一。

    戴国强表示,我国人口众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射频识别技术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市场。他说,"当前,世界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发展迅速,但尚未成熟。中国有必要抓住这一时机,集中开展射频识别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标准,推动自主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形成,使中国在该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我国发展射频识别产业的总体思路是:企业为主,政府推动,构建产业联盟,形成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射频识别产业链;通过产业基地建设,发挥群体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品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中国射频识别产业整体水平。

    据悉,我国在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的标准化研究工作上已有一定基础,参照ISO/IEC 18000系列标准制定国家标准的工作已列入国家标准制定计划。条件成熟后,将在相关行业实施国家强制标准。(王一娟)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