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求(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
三个层面理解新发展格局
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而新的发展格局实际上包括几层含义:新发展目标、新发展战略、新发展路径。
1. 新发展目标
新发展格局的第一层含义就是发展目标和过去相比较,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下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到2035年我们要把中国建设成中等发达国家,另一个是走绿色发展之路。
1)到2035年把中国建设成中等发达国家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2035年的远景目标做了非常精准的规划:过去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小康,2020年我们做到了,接下来的15年,我们要把中国建设成中等发达国家。
中等发达国家是有基本定义的,涉及很多指标,经济指标、社会发展指标、创新指标、国际影响力、人均预期寿命,还包括生态环境以及法治建设等等,其中经济指标是最核心的。而在经济指标中,人均GDP又是最具代表性的。
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对应的人均GDP是25000美元,我国2020年人均GDP大约11000美元,到“十四五”结束的时候,如果汇率没有太大变化,我们可以接近15000美元,这也是当前多数学术认为一个国家进入发达国家序列的最低门槛。
也就是说目前学界公认,在“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接近或者达到人均GDP15000美元,再经过十年努力,人均GDP要达到25000美元。
这意味着,如果人口不变,还是按照14亿人口基数来计算,到2035年中国GDP将达到35万亿美元,是今天美国22万亿GDP的1.5倍还多一点,这是我们新发展格局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2)走绿色发展之路
新发展格局里面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双碳。
虽然双碳目标最终是到2060年,但2030年我们就要做到碳达峰,如何改变能源结构,如何进行技术变革,如何调整我们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都是双碳目标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其中任何一个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
新发展格局之下还有很多的目标,但这两个是非常重要的目标。也就是说我们要在绿色发展中要成为一个中等发达国家,这是新发展格局的第一层含义。
2. 新发展战略
过去我们走的是国际经济大循环战略,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一直非常高。2001年12月加入WTO之后,我们的经济对外依存度是20%,之后这个比例以很快的速度上涨,到2006年就达到了67%,这在所有的主要经济体里面都是最高的。
2008年金融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这么大的经济体,如果对外依存度一直在60%以上,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问题,所以当时国家启动了内需,一直到现在,经过差不多十几年的努力,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经由最高峰的67%下降到了32%,也就是说现在中国经济还有三分之一跟国际市场有密切的关系。
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我们过去外部环境还是相对稳定,因为那时候中国经济规模比较小,那些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不觉得我们会给他带来多大的挑战。然而今天再回头看,我们抓住了历史性的机遇,快速发展了起来,的确给他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相应中国今天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逆全球化的思潮、民粹主义、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中美关系巨大的不确定性以及疫情的蔓延等等,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因此在新的发展格局下,我们要走什么样的路,用什么样的战略,是需要认真系统思考的。
现在我们看到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非常重大的决策——走双循环发展战略,这个是非常正确的。
双循环发展战略是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作出的调整,强调我们要培育自己的内部市场,但这绝不代表中国的经济不依赖外部市场,对外部市场没需求了,相反,我们是要进一步扩大开放的。
我看到一些报道,现在有的地方在做非常莫名其妙的事情,包括国有粮店、买房子要房票等,我希望这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我希望他们知道这是没有出路的。
如果通过票证来控制需求这个办法可行,我们早就不用搞改革了。当年票更多,粮票、布票,什么票都有。试图靠票来控制需求,靠国有把所有东西拢到一起来解决中国经济的问题,这是没有出路的。
因此我们不仅不能搞封闭,还要把提高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放到很重要的位置。我们要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要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水平,使他们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重要的力量。为此,重视社会资本的发展,重视民有经济的发展,重视收入分配体系的改革,这些是新发展格局战略发生的变化。
3. 新发展路径
所谓路径是指,我们的人均GDP要从现在的11000美元变成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25000美元,这个道路怎么设计?这15年怎么走?
有时候设定一个目标是非常容易的,但要想达到这个目标,是需要智慧,需要对现代市场经济有深刻理解的。我们千万不要以为人的力量有多大,力量真正大的还是市场,我们一定要尊重市场,不尊重市场,我们的目标很难实现。
同时我们要走绿色发展之路,这就跟今天的主题有关系。
原来我们走了一条粗放式的发展之路,利用我们廉价的劳动力和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让中国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这个过程也使我们的环境受到了破坏。不仅如此,产业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也就不强。
经济发展最终的目标是要让人生活舒适,让人的生活福利水平大幅度提高,这就需要整个经济结构转型,提升科技的作用。因此走科技推动创新发展高质量之路、绿色发展之路,这些路径是新发展格局里面的核心要点。
新发展格局中的金融改革何去何从
新发展格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法,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有深刻的理解,我们的金融应该做什么样的改革?首先要明确,金融要服务于实体经济,这一点绝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在此基础上,金融发展要兼顾以下两个方面:
1. 金融要服务于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
中国社会的变化很快,但中国的目标很明确,需求也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金融作为一种制度性供给,它是需要根据需求的变化来调整,来改革的。双碳的目标、2035年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等,金融可以创造一系列的产品,来服务于这些目标。
当然我们也看到,目前在金融产品上碳交易已经出现了,其本质上就是一个金融创新。金融很重要的目标是要服务于中国整个国家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
2. 金融要服务于产业的转型
第二点,中国金融还要服务于产业的转型,因为产业不转型,双碳是实现不了的。
产业转型需要结构的变化、技术的进步,甚至还有观念的转变。把技术进步变成现实,把高科技变成主导性的产业,这些其实都跟资本市场密切相关。
因为高科技助力新产业的过程本来就充满不确定性,外部还会受到传统产业的挤压,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围绕着资本市场,发展多元的金融业态,特别是要发展新的资本业态,去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
如果一个国家的金融只是走老路,说他们不需要变革,这个金融是有问题的,因为现代金融的核心目标是着眼于未来,不是复制过去。
什么样的金融是着眼于未来的?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金融业态、新思维业态——用金融来帮助新技术慢慢分散风险,通过分散风险来推动产业转型,进而推动高科技变成新产业,让科技变成新产品,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金融本身要走对方向,我们的环境也应该做出一些改变,给予金融改革一些宽容。现在很多地方把新金融业态做了过度的、污名化的解读,这是不好的,它会压制我们金融的创新。
我希望我们的政策和监管要推动中国金融的多元性、产品的多样性、业态的多样性,风险资本、资产重组等等一系列新金融业态都要丰富起来,同时,不要先入为主觉得这些事情有很大的风险。新金融业态之所以有生命力,正是因为它克服了传统金融的风险,同时还有更多的金融福利。
一项金融创新如果能为社会带来过去所没有的金融功能、金融福利,就算它蕴含新的金融风险,只要这种功能和福利水平能够完全覆盖掉这个风险,那么这个创新就值得肯定。
我们不要单方面用放大镜去看风险,因为任何金融业态都是有风险的,这里需要一个监管理念的转变。我不希望我们的金融回到单一金融业态,因为这样完成不了刚才所说的新发展格局所确立的目标,我们要做的是推动中国金融结构性的变革。
中国金融的三条出路
毋庸置疑,金融变革的任务非常艰巨。
中国金融的市场化改革走了一个探索之路,我们曾经有过非常好的发展,但现在似乎受到了某种约束,以前金融与科技的结合我们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现在这方面也遇到了问题。
这种情况下,中国金融的出路在哪儿?
我觉得有三个:脱媒、科技化、国际化。
1. 脱媒
中国金融的第一个出路是市场化,是脱媒,也就是非中介化。让所有的投融资活动都通过市场来完成,或者让更大比重的投资活动通过市场来完成,这是一个国家金融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如果不这样,中国金融将永远是传统的。
中国脱媒的力量、脱媒的机制,才能推动中国金融结构性的变革,
2. 科技化
中国金融的第二条出路是科技化。
信用甄别是金融中的一个难题,我们说金融有风险,很多时候就是指信用风险。
传统金融所采用的传统信用识别方法已经很系统了,但不能做到全覆盖,小微企业、传统金融的长尾客户等都覆盖不到。
然而真正的金融是需要普惠的,小微企业和长尾客户也应该获得相适应的金融服务。我们不应该让中国的金融停留在只为富人服务,只为大企业服务的状态。
那该怎么办呢?
大数据。
目前我们科技和金融结合最大的贡献就是让信用能够通过新的数据去加以甄别,而不是仅仅通过企业收入多少、资产多少、威望多大这些物理形态。
其实小微企业、中低收入阶层中很多人都是很有信用的,但是如果只看上述的指标,并不能得出他们真实的信用,导致他们很难得到授信,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改善了这个问题。
因此我对基于科技平台的,能够拓展金融服务面的所有创新,都持肯定态度。虽然它们会有些风险,但一想到也许一个创新就能逆转趋势,通向一个新的未来,每一个可能性都值得期待。当然,这也对监管者提出了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很重要,我们的市场创新是走在前面的。
3. 国际化
中国金融的第三个出路就是国际化,要开放。
我们现在的开放是非常有限的,人民币到现在还没有实现完全可自由交易,我们的资本市场境外投资者只占3.5%,这都反映出我们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是一个虚掩的市场,门仅仅打开了一条缝。
完整的中国金融国际化包含很多方面,人民币的可自由交易、人民币的定价权、人民币支付比重的提升、储备货币功能的提升、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比重达到15%以及更多的境外投资者等等,这些要是都完成了,中国社会也就实现了现代化,因为这些都指向很强的法治水平。
目前我们中国金融离国际化标准的法治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要大力提高我们企业的履约能力、契约精神以及我们的透明度。法治、契约精神、透明度是现代社会的三个标志,这些实现了,中国金融的国际化就实现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也实现了。
以上是我对新发展格局中中国资本市场的相关解读,不对的地方欢迎各位指正,谢谢大家。
新时代鞋服物流与供应链面临的变革和挑战03月07日 20:38
点赞:这个双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机构及政策分布概览12月04日 14:10
盘点:2017中国零售业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国零售电商十大热点事件点评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