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与商务部5月份联合发布《关于开展2018年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协会、研究机构、著名专家纷纷发表了许多解读文章,各地商务局积极响应,迅速行动起来,组织编写申报方案。在此基础上,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财政部与商务部联合组织专家及时召开了评审会,委托专家组对申报方案进行评审,根据评审结果进行了公示,最后共有北京,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南京,徐州,杭州,烟台,潍坊,襄阳,株洲,衡阳,广州,南宁,柳州,昆明,榆林,兰州(按行政序列排序)18个城市成为试点城市,纳入财政资金支持范围,开始了全面推进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
《通知》发布后,通过对文件的认真学习,我曾于5月30号发布了一篇对文件解读的文章:【物流】王继祥:中国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的行动指南--《关于开展2018年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的通知》政策解读,近期,18个试点城市确定后,结合流通领域供应链体系建设如何推进,我又深入地对文件精神进行了学习,针对文件如何落实,建设如何推进,城市如何实施,企业如何落地,有了新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2018年流通领域供应链体系建设的特点分析
首先,通过认真阅读今年的财政部与商务部所发的《通知》内容,我发现2018年《通知》文件与2017的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文件有很大的不同,今年的文件体现了供应链的系统思维,聚焦了真正的供应链体系,而2017年的文件实际是上是与供应链体系相关的三个试点项目,因此建议试点城市一定要以2018年的文件为基准,推进供应链的体系建设。
经过学习,我认为2018年财政部与商务部的《通知》高屋建瓴,为我们设计好了供应链体系建设政策路径。因此该文件即是工作通知,也应该是一份业务指导的文件。其中文件提出的:聚焦链条、协同推进,抓住了供应链本质;聚焦流通业民生消费领域突出了供应链体系建设重点,发挥链主与供应链服务商作用,找到了工作的抓手,重点推动“五统一”促进供应链互联互通与高效协同,抓住了供应链体系建设的关键,关于供应链体系建设“四化”要求,提出了供应链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试点城市和企业需要领会以上重点,尤其要全面领会“五统一”和“四化”要求,因地制宜、因链制宜、聚焦流通,整链设计、整链推进、整链验收,以物流标准化、单元化、信息化打通四流、实现五统一、四化,推动各种先进模式落地,达到提质、增效、降本。
今年的文件还有一大特色,就是企业申报方式与以前不同,以前的文件要求企业单独申报,今年文件要求链主带领上下游企业组链进行联合申报,各企业需要做好任务分工、明确责任。
关于供应链体系,我把它概括为一硬、一软、一网、一平台;其中一硬,强调的是建立在实体物流网络上的硬件体系支撑;一软,强调的是供应链系统的信息体系;一网,强调的供应链体系架构表现的是网链形态;一平台,强调的是供应链体系的平台展现。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供应链体系平台是建立在链接供应链上下游采购系统、仓储系统、销售系统的实体网络之上,打通了供应链体系信息流的系统平台。通过对文件学习,我认为今年的文件更强调聚焦供应链实体网络,而不是社会系统的大平台。
二、2018年供应链体系建设应该如何推进
随着《通知》的发布和试点城市的确定,表明:任务已布置,号角已吹响,资金已下达,工作已展开,是到了“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候了!此时怎么干已经成为各试点城市和试点企业将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那么,2018年供应链体系建设工作到底应该如何推进呢?通过学习我认为推进工作应该:聚焦一个体系,提升两个实力,三级标准并进,满足四化要求,完成五个任务。下面分述如下:
1、聚焦一个体系
我们知道,供应链体系建设工作首先要把握重点和聚焦主题,《关于开展2018年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的通知》开宗明义,就是聚焦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个“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开展工作,时时刻刻要注意“聚焦一个体系”,不能偏离方向。
什么是现代供应链体系?我认为现代供应链体系指建立在供应链的功能性网链结构之上,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的大系统。也就是说,供应链体系建设一定要有系统思维,全面和深入把握现代供应链系统的本质,不要局限或聚焦于供应链的旁支末叶。如:供应链体系建设不能局限在供应链管理创新,更不能用供应链平台建设代替供应链的体系建设。
那么,供应链体系建设应该如何推进呢?我认为,供应链体系建设应该把握两个本质:一是供应链是物流、资金流、商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的功能性网链结构,供应链体系建设应该聚焦供应链整体结构;二是供应链由多家企业系统组成的大生态系统,组织间高效协同才是供应链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
从供应链发展路径上看,现代物流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现代物流诞生。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系统思想的引入,物流功能环节的链接,推动了物流第一次变革,产生了现代物流,进入PD物流的1.0时代;第二个阶段是一体化物流。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物流各功能环节的体系融合,在上个世纪80年代推动了物流第二次变革,产生了一体化物流,进入Logistics时代;第三个阶段是供应链管理。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发展,推动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流四流合一,促进了企业上下游互联互通,推动了物流第三次变革,物流成为供应链的一部分,进入了供应链管理的时代!由此可见,供应链是在现代物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物流是供应链的基础支撑,是供应链的实体网络,是供应链“整体功能性网链结构”的连接器,更是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的落脚点。供应链的网链结构如下图所示。
从供应链的发展进化来看,物流进入供应链时代,信息连接进一步深化,物流边界打开,物流与信息流、资金流、商流融合,带动了物流企业与新制造、新零售、新金融、新网购的全面融合,进入到跨界融合的无边界变革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优化运筹等底层技术进展,推动者货主、供应商、承运商、经销商、终端销售、仓库的高效协同,供应链产生智能进化,智慧供应链向我们走来。由此可见,信息化是实现供应链高效协同的关键,智慧供应链是供应链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如下图所示:
根据以上分析,供应链体系建设的路径就比较清晰了,那就是在推动供应链体系建设中,我们要有系统思维,按照供应链是否高效协同考察和诊断我们现有的实体供应链体系存在什么问题?有哪些链接不通畅的“肠梗阻”,有哪些“断链”的地方,有哪些短板。明确问题后就要聚焦实体链条,全面协同推进了,最后要达到供应链的高效协同的目标。也就是说供应链体系建设的项目要落在实处,应该聚焦实体链条,推动物流的实体链条互联互通、高效协同,推动物流的实体流动与资金流、信息流、商流全面融合,以实体网络为支撑,打造虚实一体的供应链体系,切实解决存在问题,实现高效协同的目标。
这一思想在文件中有充分的体现,文件中提出的任务都是紧紧围绕实体供应链网络展开,建设的目标的评估要求聚焦在高效协同的要求上,通过完成绩效考核的指标来实现。如:通知要求,重点行业平均库存周转率同比提高10%以上,供应链综合成本同比降低20%以上,订单服务满意度达到80%以上,重点供应商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2%以上,托盘、周转箱(筐)等物流单元标准化率达到80%以上,供应链重点用户系统数据对接畅通率达到80%等等。
那么,具体工作中企业应该从哪里着手,开始建设供应链的体系呢?
关于企业的供应链体系建设的路径,我认为应该从对现有的供应链全流程进行梳理,对现有供应链架构与问题进行诊断和分析入手。即:供应链链主企业应该首先从供应链运作流程角度对整个供应链链条进行诊断和解析,具体方法建议采用供应链运作流程的标准模型:SCOR模型。
SCOR模型是一个为供应链伙伴之间有效沟通而设计的流程参考模型,它把业务流程重组、标杆比较和流程评测等著名的概念集成到一个跨功能的框架之中,是一个帮助管理者聚焦供应链问题的标准语言,是当前学术界公认的比较成熟的企业供应链流程梳理的方法体系,是全世界供应链第一个标准的运作流程参考模型,可涵盖所有行业,可为供应链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撑。SCOR模型示意图如下:
SCOR模型按流程定义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描述了计划、采购、生产、发运和退货五个基本流程,定义了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的范围和内容,是一个企业建立供应链目标的起点。其中对于流通领域供应链而言,与生产企业不同,该层“生产”基本流程应该聚焦于流通领域,用流通供应链的核心业务替代,如商贸企业可以用“贸易”代替等等。SCOR模型第二层定义了26种核心过程目录,这些都有可能是供应链的组成部分。企业可以从这些核心过程中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构造实际的或理想的供应链。SCOR模型的第三层为企业提供了提高供应链绩效所需要的计划和设置目标的信息。计划部分包括流程要素定义、问题诊断、行业目标选择、系统软件能力等。
企业通过SCOR模型对供应链体系进行全流程的诊断和分析后,结合《通知》的文件精神,找出供应链链条的关键节点、存在问题,就可以找到进行供应链的体系建设抓手,找到项目的落脚点,开展供应链体系建设了。
关于SCOR模型具体内容,是一个供应链的专业技术问题,在此就不展开分析了。
2、提升两个实力
推动供应链体系建设,首先必须明确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我认为供应链起源于物流,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不管供应链如何发展,物流都是供应链的基础支撑。供应链要求四流合一,其实体是物流,虚体是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虚体流都要与实体物流对应,融合都是与物流融合,否则虚拟的各种“流”就是无本之末。因此供应链的核心是物流,物流是供应链的基础支撑;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了,物流体现的是供应链的硬实力,供应链只有物流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流的链条涉及铁路、公路、航空港、海港、物流园区、物流末端网点等很多基础设施,还要应用物流的技术装备,以及物流点线面的空间布局等等,讲是都是实实在在的硬实力。
供应链的实体网络的高效协同,需要标准化的支撑。商务部等部门经过多年的商贸物流标准化行动计划的试点示范,充分证明了建立在标准化的基础之上的单元化物流是物流体系高效协同的重要抓手,是供应链链条互联互通的重要支撑。
谈供应链离不开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高效协同,通过供应链的优化去库存,去杠杆,加快供应链周转,提升供应链效率和效益。因此,供应链管理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一种软实力,供应链软实力建立在物流的硬实力基础之上。
根据我的理解,结合文件精神,供应链体系建设要提高两个实力,首先是立足物流链的硬实力,其次兼顾供应链管理的软实力,最后是打造软硬结合的综合实力。供应链体系应该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结合的生态。
3、三层标准并进
三层标准并进与升级在《通知》中有多处体现,也体现了物流标准化到供应链标准化发展路径。
“物”的标准化是第一层:标准化是物流系统上下游高效协同的关键,推进物流的标准化,先从“物”的标准化开始,物的标准化可以作为物流标准化1.0,是物流标准化的起点。物流的作业对象“物”纷繁复杂,如果不进行标准化和单元化的规范,就难以进行有效地分拣、堆码、存放、进行机械化和自动化作业,更不便于进行信息自动识别与提取,实现数字化。根据单元化思想,从物流起点,就把纷繁复杂的“物”按单元化思想,通过包装或集装的形式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是供应链标准化的基础。
由于物流的“物”是跨企业、行业、系统流动的,其中物流跨系统流动的最基本的单元是托盘,托盘是物流机械化与自动化搬运最重要的作业单元,是仓储系统最基本的储存单元;是物流信息系统最基本的记录单元。因此,托盘单元的标准规格最关键,不能够由市场自发形成,是市场经济中市场失灵的领域,必须全国统一标准,由国家政府部门主导推进托盘标准化,以及与托盘标准协同的车厢标准、陆运集装箱标准、货架标准、周转箱标准和产品包装标准等标准化工作,推动单元化物流发展。单元化标准一旦统一,物流系统就会高效协同,物流体系之间接口连接就会标准化,就会激活市场机制,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流”的标准化是第二层:物流是流动的,在物流流动过程中,首先是物流作业流程标准化,通过以带托运输为抓手,以自动化、机械化和智能化为技术手段,在托盘标准化基础上推进物流作业流程标准化。其次是商业交接流程标准化,以托盘(或周转箱)为商流订货单元、交接单元,推进商业货物交接流程标准化,减少货物“倒盘”或 “倒箱”,免验货交接,提升效率。第三是服务流程标准化,以托盘标准化推动物流服务流程标准化,提升服务体验,减少货损消耗,为客户创造效益。
“链”的标准化是第三层:在完善“流”的标准化的基础上,就进入了“链”的标准化,即供应链标准化。供应链是在物流链上实现四流合一的网链结构,目的是达到供应链体系高效协同。四流合一中除了物流,其他三流都是虚拟的信息流,因此,供应链标准化的首要工作是实现物流与信息流的合一,实现相互映射与互操作,其核心就是统一编码体系。
目前,供应链体系的一大痛点就是“万码奔腾”,中国目前广泛存在着各类物品编码体系,各个部门也喜欢自搞一套编码体系,大型的产业供应链,链主企业也常喜欢标新立异,搞自己的物品编码体系,由于各类编码标准不统一,带来严重的问题,一旦供应链中的产品跨供应链、跨行业、跨部门、跨国界就会出现信息不通,供应链不协调,必须重新建立跨编码体系的信息映射,也就是说需要重新翻译编码信息才能融入新的系统。
物品编码相当于“物”的身份证号码,是供应链信息化标准化的基石,供应链体系建设需要物流链标准支撑,供应链标准必须建立在物流单元基础之上,统一编码体系是供应链体系建设的市场痛点,也是市场失灵的难点,必须通过试点工作建立统一标准。
由于GS1物品编码系统具有全球统一性、标识唯一性、广泛通用性三大特点,被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欧盟等多个国际组织认可并推荐使用。我国推广GS1系统已有20多年,物品编码的国家标准也是建立在GS1标准体系之上,因此供应链体系建设应大力推进物品编码的国家标准,在供应链体系建设中建立统一的物品编码和标识体系。
基于GS1建立的中国物品编码体系
《通知》文件中,很多地方都体现了物流标准化三层并进的精神,多处都强调了以单元化物流和单元化流通为抓手,把物品单元也作为订货单元、信息单元、计量单元,以GS1标准体系统一编码标准,实现物流与信息流,进而与资金流和商流的融合,在推进模式上强调以统一标准体系、统一物流服务、统一采购管理、统一信息采集、统一系统平台的“五统一”模式,系统推进供应链标准体系建设,在指标考核中也对单元化物流提出了具体要求。
4、满足“四化”要求
党中央关于深化改革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的改革方向。因此评价一项政策的好坏,需要看政策是否能够体现政府积极有为的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从而激活市场机制,让市场去发挥决定性作用。
那么,在供应链体系建设中经常会在哪些方面的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积极有为的推动呢?我认为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性和关键性的标准化方面,是经常出现市场失灵的地方。如供应链的衔接标准,任由市场自发形成,就会出现标准不统一问题。虽然每一条供应链由于链主的地位与作用会统一标准,但不同的供应链链条间因链主不同,标准难以统一。物流与供应链是多层次的大系统,有企业供应链,也有产业供应链和国家供应链,供应链的基础性衔接标准必须全国统一,才能够实现全面的互联互通,否则,必然出现供应链的“肠梗阻”
二是供应链的协同化方面,供应链的协同不是一个企业自身问题,而是供应链体系中系统与系统间协同的问题,这一问题靠一家企业无法通过市场来实现,需要政府积极有为,制定具体措施,建立同一规则,引导企业间协同。与标准化问题一样,即使一条供应链的链主可以强制在一个链条上实现协同与统一,但是现代经济体系是互相链接的,在通链条中的每家企业会连接到很多不同的供应链体系中,供应链体系全面协同必须制定基本规则与标准。
三是供应链绿色化,绿色化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发展理念,但绿色化往往带来成本的上升,也会造成市场失灵,因此供应链绿色化也是政府积极有为的方向。
四是供应链智能化。目前全球正在进入智能化变革的新时代,智能化创新是供应链演进的方向。在进入技术与模式变革与创新的年代,政府也需要积极有为的引导和推动智能化创新,及时规范创新中出现的问题。
财政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通知》的文件,明确提出了供应链的标准化、智能化、协同化、绿色化的四化要求,真正体现了政府积极有为,致力于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激活市场机制,创新引领发展的精神。
结合文件学习,我认为在供应链标准化方面,文件强调了以单元化流通为抓手,以单元化物流为支撑;在供应链智能化,文件强调了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智慧物流为支撑;在供应链协同化方面,强调了以重点行业领域为抓手,以高效协同为目标,以智慧供应链为支撑;在供应链绿色化方面,文件强调了以绿色供应链技术为抓手,以供应链流程再造为支撑,以循环共用和绿色包装为重点。不仅如此,文件还通过布置重点任务与这四化要求一一对应,注重落地实施,体现了政府积极有为,主抓落实,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
5、完成五个任务
通过学习《通知》精神,前后对照分析,我认为文件重点是落实五大重点任务。五大任务中第一个任务突出了供应链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这是落实十九大精神,聚焦了供应链体系建设的直接体现。其他四大任务与供应链的四化要求又一一对应,十分具体,体现了政府主抓落实,解决市场失灵的难点问题的决心。因此,《通知》文件的主题聚焦明确,重点原则突出,指导思想高瞻远瞩,主抓落实实事求是,文件内容层层递进,前后呼应,十分具体,是中国流通领域供应链体系建设落地实施的解决方案。
文件关于五大任务写的非常具体和明确,我就不全文抄录了,只结合自己理解,对五大任务进行简略的解读与分析。
(1)、供应链基础设施:以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为抓手
文件强调,一是打造跨区域的全国性物流枢纽,推动城际间供应链互联互通与高效协同。二是引导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转型升级,为建设本地区供应链高效协同组织形态提供基础支撑。三是加强商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为商贸流通供应链体系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要点关注:一是一定坚持供应链体系建设系统理念,从完善供应链体系和补基础设施短板的角度决定支持哪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是一定要坚持网络化建设的理念,聚焦重要流通领域供应链链条中的关键节点,推动城市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通供应链关键节点。
(2)、供应链实体网络通畅:以单元化流通为抓手
文件强调:推动供应链实体网络通畅,需要以物流标准化为抓手,促进物流链网络高效衔接与畅通。《通知》要求:发展单元化流通,提高供应链标准化水平,在适用领域加快推广规格统一(以下均指1200mm×1000mm平面尺寸)、质量合格的标准托盘,推动包装箱(以下均指600mm×400mm包装模数系列)、周转箱(筐)、货运车辆、集装箱等物流载具标准相衔接。鼓励把标准托盘、周转箱(筐)作为供应链的物流单元、计量单元、数据单元,进行采购订货、物流运作、计算运费、收发货和验货,减少中间环节和货物损耗,提升供应链单元化水平。鼓励托盘、周转箱(筐)、包装箱等物流单元化载具租赁和循环共用体系建设,减少用户自购自用;依托社会力量,探索建立物流单元化载具质量标准认证体系。
根据商贸物流标准化行动计划的试点工作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物流链系统的硬件标准化可以极大的提升物流系统的无缝衔接、高效协同,提升物流系统交接的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也只要在硬件标准的基础上,才可以进一步拓展供应链服务标准化,促进优化供应链流程和流通组织方式变革。
(3)、供应链信息化建设:以智慧供应链为抓手
《通知》提出两个个具体要求:一是规范信息数据和接口。加快推广基于全球统一编码标识(GS1)的商品条码体系,推动托盘条码与商品条码、箱码、物流单元代码关联衔接,实现商品和集装单元的源头信息绑定,并沿供应链顺畅流转。二是提升智能化水平。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供应链融合,发展具有供应链协同效应的公共型平台,支持上下游用户的生产、采购、仓储、运输、销售等管理系统相对接,平台与平台之间相对接,实现相关方单元化的信息数据正向可追踪、逆向可溯源、横向可对比,发挥供应链对优化生产、加快周转、精准销售、品质控制、决策管理等作用。
(4)、供应链高效协同:重点行业落地实施
供应链的高效协同是供应链体系建设的根本目标,也体现了供应链的本质要求。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中,开宗明义,对供应链提出了全新定义,指出:供应链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高效协同呢,这不是提出要求就万事大吉了,必须切实的有具体措施,更要真正的抓落地实施。财政部与商务部发布的《通知》文件,把供应链高效协同与重点行业落地实施结合起来,在四大领域,九大链条中提出具体的任务,真正体现了重在落地实施的“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
文件中强调,一是补短板,以供给侧改革为指导,推动发展农产品供应链。二是抓重点,结合商务工作职责与工作范围,抓重点领域的快消品、药品、电商等分销型供应链,推进落地实施。三是抓服务,推动家电、汽车零部件、日用电子等生产服务型供应链发展。四是重民生,积极推动纺织服装、餐饮、家具等领域柔性供应链发展,注重衣、食、住的民生供应链体系建设。
(5)、打造绿色供应链:以产业联盟为抓手
以产业联盟为抓手,上下游企业联动,推动绿色供应链建设是世界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绿色供应链与物流是一个系统工程,单打独斗不能够实现绿色物流,目前菜鸟推出的绿色联盟,苏宁提出的“漂流箱计划”物流联盟,京东推出的“青流计划”绿色物流联盟,都是从供应链体系建设角度,联合绿色物流的设计、生产、产品应用、循环共用、使用回收等各环节企业,共同推进绿色供应链的发展。
在具体实施中,根据通知要求,鼓励企业结合供应链战略进行绿色流程再造,推广使用新能源物流车、仓储设施设备节能技术及绿色智能包装新材料,推广共同配送、单元化载具循环共用等先进模式。探索按配送渠道回收、委托回收、集中回收等社会化回收再利用模式,推动减量包装、可循环包装、环保可降解包装等各种绿色包装技术应用,降低环境负荷和企业成本。
当然,供应链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任务的艰巨性,聚焦商贸流通领域,重在实体经济,从物流链入手抓供应链体系建设,让供应链体系建设落在实处,以信息化为重要手段,打造高效协同的智慧供应链,虚实结合推动供应链体系建设。
在试点过程中,重点关注市场失灵问题,从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物流标准化建设、信息互联互通与共享、绿色供应链等方面确定资金支持方向,借助试点资金打通供应链的“肠梗阻”,推动建立高效协同的供应链体系。
相信随着《通知》的正式发布,随着各试点城市的具体落实,中国流通领域供应链体系建设一定会扎实推进,中国供应链体系建设必将获得巨大发展。
新时代鞋服物流与供应链面临的变革和挑战03月07日 20:38
点赞:这个双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机构及政策分布概览12月04日 14:10
盘点:2017中国零售业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国零售电商十大热点事件点评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