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开年后,一场波及甚广的关税风暴以迅猛之势横扫全球各地。这场风暴,不仅拉开了物流供应链行业重新洗牌的序幕,更为广大物流从业者敲响了重塑自身职业竞争力的警钟。解决问题的核心要点或许在于,你是否具备洞察汹涌表象之下潜在危机的能力,并精准把握住那至关重要的生机一线。
▍动荡下,哪些产业及城市受影响较大?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公开数据,中国2024年以美元计价对美国出口5246.56亿美元,同比上升4.9%;自美国进口1636.24亿美元,同比下降0.1%。
先看我国对美国出口的商品,据4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室公发布的《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显示,我国是美国农产品、集成电路、煤、石油气、药品、汽车的重要出口市场。笔者梳理发现,从产业规模来看,电子产业、机械产业、轻工产业等,受影响较大,这些产品的价格优势将削减。从产品利润率来看,服装、鞋类、毛发制品、玩具、塑料橡胶制品、皮革制品等产品的利润率较低。此外,美国还将从美国东部时间5月2日开始,终止对从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进口的小额包裹的免税待遇,即低值免税(de minimis)门槛。这将对中国很多以性价比为主的跨境电商、低价值通关商品的平台和商家都是很大的影响。再看我国对美国进口的商品,据上述白皮书显示,我国是美国大豆、棉花的第一大出口市场,集成电路、煤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医疗器械、石油气、汽车的第三大出口市场。根据联合国数据,2024年美国出口中51.7%的大豆、29.7%的棉花、17.2%的集成电路、10.7%的煤、10.0%的石油气、9.4%的医疗器械、8.3%的载人机动车都销往中国。
最后,再来看关税冲击对于城市的影响。笔者梳理发现,我国沿海五省一市,即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上海,外贸规模最大,对美外贸依存度也很大,此次关税风暴对这些城市的影响不言而喻。据专业人士介绍,长三角一般外贸企业利润率通常在5%~10%之间,目前的关税压力,已超出了企业的承受范围。
综上,从区域上来说,这次关税冲击的影响会从东部开始,向中部蔓延。而从产业来说,则会从外贸开始,向供应链企业、配套物流企业传递。
▍动荡中的普通物流人,如何应对?
从物流园区的分拣线工人,到港口的叉车司机,再到保税区的报关员,每一个物流链条上的普通人,都会发现自己成了这场风暴中最脆弱的齿轮,这已对物流从业者的职业发展、技能需求及工作稳定性产生了多维度冲击。
首先是就业机会萎缩,跨境物流岗位缩减。一方面,关税波动直接冲击跨太平洋航线货量,班轮公司将被迫撤出运力。例如,地中海航运(MSC)无限期搁置亚洲—美国西海岸航线,导致相关航线操作员、调度员等岗位需求锐减。另一方面,中小型物流企业倒闭风险加剧。中美航线货代企业订单量断崖式下跌,美西航线集装箱运输量下降,专营中美业务的中型货代公司现金流断裂风险陡增。部分企业转向转口贸易,但运输周期延长导致客户流失,进一步压缩生存空间。
其次是职业发展路径受阻:转型压力与薪资停滞。一方面传统跨境物流岗位增长停滞,中美贸易量下降导致职业晋升通道收窄。同时,关税波动加速自动化替代人工。例如,港口引入AGV无人卡车和智能吊机后,传统司机和装卸工需求下降,而维护这些设备的工程师岗位需求上升。未接受再培训的劳动者可能被迫转行至低薪服务业。另一方面是薪资增长乏力与收入波动。货运量下降导致按提成计薪的岗位(如卡车司机、独立货代)收入锐减。同时,企业为压缩成本,普遍冻结加薪或削减福利,加剧从业者经济压力。
最后是技能需求重构:供应链调整倒逼能力升级。多国清关与转口贸易操作能力成为刚需,企业为规避关税,通过马来西亚、墨西哥等第三国中转货物,物流从业者需掌握多国清关规则、转口文件处理及关税规避合规性判断。此外,RCEP等区域协定推动东南亚市场拓展,市场开发人员需熟悉当地文化及贸易规则。
不难看出,关税波动不仅重塑了全球物流格局,更从就业结构、技能标准、职业稳定性等维度深刻改变了物流从业者的生存环境。面对这一挑战,面对关税波动引发的物流行业的风险,物流从业者需从个人职业发展的角度调整策略,以增强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笔者提出以下五大建议。
一是在适应变革下提升核心能力。一方面要强化数字化与技术能力,关税波动推动物流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从业者需掌握物流管理系统(如智能航线优化、电子报关工具、供应链可视化平台等)的操作和分析能力,提升对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例如,学习如何利用系统实时计算关税成本、优化运输路线,或通过数据分析预测供应链风险。在行动建议上,可以参加数字化物流管理课程,考取相关认证(如供应链数据分析师、智慧物流工程师)。另一方面要深化供应链管理知识,关税波动导致供应链重构,企业更注重柔性供应链设计。物流人需熟悉多式联运、海外仓管理、关税规避策略等知识。例如,了解转口贸易、保税仓操作,或通过东南亚等地的中转降低关税影响等。在行动建议上,可以学习国际贸易法规、关税政策,关注全球供应链案例研究。
二是拓展跨领域行业视野。首先,物流人可以关注新兴市场机遇,比如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全球化布局(如光伏、储能、电动汽车)为物流行业创造了新需求。可转向新能源物流、跨境电力设备运输等细分领域。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物流需求增长迅速,需熟悉当地政策与市场特点。在行动建议上,可以研究新能源产业链物流需求,学习新兴市场的清关规则与文化差异。其次,还可以考虑培养政策敏感性与风险管理能力,频繁的关税调整要求物流人能快速解读政策影响,预判供应链风险。在行动建议上,可以订阅国际贸易政策动态,参与行业论坛或政策解读研讨会。